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动态详情

上海:四色分类垃圾桶试行1年多收效显著





李墨/《文汇报》/20090324


  自去年2月底开始,上海陆续有1000多个居住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代表了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四个分类标准。曾经有人说过,所谓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生活垃圾通过四色垃圾桶有效分类之后进一步回收处理,是上海与国际接轨的一种举措。

  经过一年多的试行,这些试行小区的居民对这种新方式是否适应?垃圾分类的理念是否已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上海的垃圾分类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近日实地走访了几个小区。

  举手之劳,贵在坚持

  中南小区是首批试行垃圾分类新方式的居住区之一。“这个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笔者在垃圾箱房前遇到了负责打扫卫生的戎师傅,“居民基本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很少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类。”说话间,一位老伯将几个玻璃瓶扔进了绿色垃圾桶中,“举手之劳嘛!一点都不麻烦!”老伯笑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

  位于瑞金南路的瑞南新苑是上海众多新建的居住区之一,小区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垃圾四色分类。笔者在小区的垃圾箱房内看到,绿色垃圾桶内放满了玻璃瓶,而红色的垃圾桶内则插着一些日光灯管。“每层楼道里都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只要按照上面的提示扔就可以,很方便。”一位买菜回来的阿婆告诉笔者。

  然而,在同样实行垃圾四色分类的东泰花苑内,分类的理念似乎尚未普及。虽然小区内也放置着红、绿、蓝、黑四色垃圾桶,但是路过的居民大多表示,自己平时都将垃圾扔在每层楼的垃圾桶里,然后由保洁人员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大部分垃圾分类的工作还是由我们来完成的”,在紧挨着小区的分类垃圾收集站里工作的周师傅告诉笔者,“虽然实行四色垃圾分类已经有段时间了,但大多数居民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

  意识培养,是问题的关键

  “垃圾分类以前之所以进展较慢,和末端处置设施跟不上有很大关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笔者。

  “相比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我们在垃圾分类上的确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垃圾分类不仅需要细致的分类标准和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意识和自觉的习惯。

  “在日本,儿童从小就会接触到有关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家长和学校的老师都会以身作则营造出一种氛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自然而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自觉。”小林女士几年前从东京来到上海生活,说起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她深有体会。

  “上海是个人口流动性很大的城市,这一特点对于垃圾分类的普及和推广都增加了难度。德国的一些城市也面临过这个问题,除了政府的积极宣传之外,当地人的自觉性和带动性,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留学德国的小高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


阅读: 6149 次     2009/3/24 9:23:00



近期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