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20100301
虎年新春伊始,全国两会在即。这个3月,很多老争论换了新面孔重现:房价泡沫真伪,海南覆辙之患,物业税开征与否。很多新可能伴随老问题同生:中国经济模式之辩,二次城市化雏形显现,房地产业能否形成长期制度体系。计之于春,就在于这个节点承上启下,促使我们沉淀、思考出对未来可能更有价值的东西。
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奇迹,尤其在去年中国经济模式再次震惊世界、得到广泛肯定之后,关于“泡沫”的忧思也多了起来。也许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几驾马车当中,几乎所有行业与领域都被指责过存在泡沫,其中尤以“房地产泡沫”最为引人注目,争论也最为持久。然而,是否有人注意到,除了房地产业,在国家整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造就了难以计数的富翁,都获得了与自己的企业能力、治理水平、社会成就甚至荣誉不相匹配的成功。如果中国经济存在泡沫,那么泡沫正源于这种不匹配;如果存在一个可以通行的泡沫定义,我们认为应该是“管理泡沫”——大到社会治理,小到企业管理,我们的超速发展与现有管理水平的严重不匹配,造就了今天诸多领域的泡沫。甚至,令某些行业和企业几乎遗忘了根本的商业伦理。
这是危险的,是危险就必须设法排除。
跟不上灵魂的脚步
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速度已堪称二战以来世界最大的奇迹,倾倒了全球无数政治家与经济学家。之所以说是奇迹,是因为在中国之前,日本是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国家的纪录保持者:战后以9%的速度持续增长29年;而美国战后最长的繁荣周期是1991年至2001年长达10年的增长曲线。今天的中国,已经刷新了世界纪录——高速增长超过了30年,平均增长速度已超9%。即使是去年的金融危机下,中国不但没有明显降下速度,还呈持续爆发之势。
“让灵魂跟上脚步”,这句西方名谚,时刻警醒着世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让灵魂与脚步匹配。
庆幸的是,我们已在不同的场合听到国家决策层发出的清醒的声音:我们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
在拒绝“被发达”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决策层的理智与清醒。
遗憾的是,受益于这30年奇迹发展的经济组织、行业及企业却频频现出“灵魂出窍”的狂妄、傲慢与不自知。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成功,与企业家的商业嗅觉有多大关系?与企业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关系?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超越对手多少有多大关系?这种成功,正因为是伴随国家高速发展、允许犯错、粗放管理背景产生的,是伴随各行各业水涨船高而诞生的,那么,终有一天中国经济走向平稳发展甚至出现衰退时,以现有的企业家能力、团队力量、客户价值意识、治理水平等,是否还足以支撑整个经济速度降下来之后的发展,值得深思。
借用管理咨询企业锡恩公司的评价,中国的企业多是“生机勃勃,管理混乱”。即使是标杆型企业,“外强中干,名不副实”的也比比皆是。难道一个三聚氰胺事件就差点让中国乳制品大牌企业全部倒下的例子,一个房屋质量问题被曝光就可以让大型地产企业混乱一年的例子,还不够令人警醒吗?如果没有某些援救,如果没有某些行业特殊性,谁能说它们不会死得很难看?
“过去的20多年里,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速度太快了,脚步远远跑在前面,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我本人也不例外。”这是企业家王石的认识。
一位哲人说,“经济的本质是精神的”。灵魂跟不上脚步的经济,早晚是危险的;灵魂跟不上脚步的行业与企业,必然行走在危险的边缘。
商业伦理的原点较量
我们必须承认,正是因为长期处于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发展状态,中国企业整个的商业伦理环境陷于沉睡,甚至发生了负面的变异,严重偏离了以市场、客户、经营、管理等企业要素为主的商业伦理原点。这种不正常,本身就是一种泡沫。
在房地产业,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在初创阶段或区域所谓口碑优秀、品质较好的公司,到了另外一个区域后,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倒退,质次价高。有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表面看,可以归结为管理不善、追逐暴利等,但回归到正常的商业伦理范畴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至少包含了双重含义。第一层,企业自身的商业伦理较量。在繁花似锦、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下,到底选择严谨、维持高质却摊薄利润,还是选择快速,牺牲一些质量获取最大利润。遗憾的是,多数企业选择后者。
第二层,“好公司”与“坏公司”的商业伦理较量。在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年代,包括房地产领域,正是因为“坏公司”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有的活得更加滋润,而且它们所形成的貌似“正常”的伦理网络非常强大,行业内以把好公司拉回到劣性为荣,以非正规公司打击正规公司为荣,而不是以规范为荣、以有未来为荣。在良币与劣币的痛苦较量中,好公司或者有望、有志成为好公司的企业被拉离原点,拜倒在畸形的商业伦理裙下。
那么,正常的商业伦理就失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天,当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呈现了诸多矛盾与问题时,灵魂跟不上脚步的时代已行将结束。也就是说,呈现着“不规范为荣”、“只顾现在、不管未来”、“随波逐流,乱世英雄“等诸多面孔的管理泡沫已渐渐不为时代和行业、企业所容忍。很明显,企业今天已经开始置身于商业伦理角力、重置与回归的合适时代,因为这才代表稳健而真正的未来。
或许有的企业家认为,自己不看未来,只看当下甚至活在昨天,非常惬意,我们认为,或许是他目前短视,亦或许是他蒙住了自己的眼睛,欺骗麻痹或看不到自己对未来的真正需要与渴求而已。
真正的企业家一定需要回答未来,而再急功近利的企业家也难逃对未来的渴求。
呼唤鹰的重生
与现实相比,未来毕竟有一点远。这就是尽管我们看到管理泡沫之殇,意图唤醒商业伦理回归,但依旧不能撼动某些企业神经的原由。正如本报评论员文章曾经指出的那样,“有一种路很好走,但它就叫末路”。我们的企业当然可以选择不看不听,但请在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后再做选择。
第一,出发点是做企业还是赚钱?如果是后者,请过滤掉我们的呼吁。
第二,有或大或小的使命感吗?企业家都有体会,做企业是无法半路下车的,因为员工使命、行业使命、国家使命都一步步自然压上来,越做越难以罢手,只要有使命感,谁也不敢忽视未来。
第三,目前的市场环境是否越来越规范?过去粗放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如果过去是谁胆子大、谁敢打破规则就可以成功的时代,现在已经是在同样规则下谁做得最好才能成功的时代了。规范化必然刺激着企业做出选择。
所以,对于真正的公司,挤掉目前令企业沾沾自喜、却损伤未来的自大泡沫,回归正常商业伦理的原点思考和管理未来,是一种必须。我们并不期待,而是肯定,会有很多地产企业与我们共鸣。
在别人挤掉我们的泡沫之前,要先自己挤掉泡沫。让规模与规范相匹配,像做大公司一样做小公司,这是挤掉泡沫的根本。具体说来,企业要在战略和决策层面、营销和工业化复制层面、机制健全和完善层面、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推动层面、核心团队和人力资源层面等配得上今天的发展和成长。
或许,我们体验冬天的时间太短。冬天的太早过去也许是信心上的好事,但是却容易留下傲慢与狂妄的病患。我们知道,鹰这种动物之所以得到人类的推崇与尊重,源于鹰的伟大自省与重生: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为了不被淘汰死去、活出更精彩的未来,甘愿蜗居崖壁、不吃不动、自断利喙与锋爪,做出最令人敬畏的改变。忍受一时之痛与寂寞,当再次搏击长空之时,我们看到一只重生的雄鹰。
我们呼唤像鹰一样的真正的企业!
阅读:
6742
次
2010/3/8 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