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元文摘 > 房产文章 > 文章详情

比建筑短命悲哀的是规划短命





葛东昀/《中国房地产报》/20100412


    最近,很多人都在拿中国建筑短命说事,表达痛心疾首之情。缘起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表达了一个事实和一组数据: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左右,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相当于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这个事实我们或许一直都感觉得到,但数据一旦摆在面前,还是震撼了我们。

    但是,拿建筑短命说事的很多论调指向了开发商的房地产暴利,说“为什么这么高的暴利却盖出了这么差的房子”。这其实是两个事,在两个时间维度上。也就是说,即便是地产商大搞开发赚得暴利也主要是近十年,尤其是近六七年的事,这期间房子即使有质量不佳者,只要不致进入“楼脆脆、楼倒倒”之列,均未拆除,还没统计在这短命之列。而被拆除的恰恰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以及外观“跟不上形势”的90年代建筑。

    但是,还有很多看似无端的拆除。这里只说最近一例。据称在宏伟的北京通州新城规划中,当地某知名度假公园地产占据了优美环境和位置,项目尚未售完,就面临部分拆除的命运。悲哀的未必是开发者,也许他能拿到好价钱;悲哀的也不是意图大展宏图的通州区,这么美好的蓝图怎能被阻挡得住?但这种莫名的悲哀却挥之不去,这种规划3年就大变样的城市短命拆除令人悲哀。

    这还只是一个项目而已,短命拆除的何止是一个项目、一座楼宇?貌似这疯狂的短命链条里,总有某些该得到尊重的东西没得到尊重。过去30年里,缺乏前瞻性设计的水泥壳子占满中国城市,何曾想过规划二字。这已埋下短命伏笔。

    第二个伏笔是,当有了规划,短命规划成为绝对主流。或规划设计者们的思路是短命的,或规划设计者长远规划不会得到采纳,或主导城市走向的决策者规划思路是短命的。总之,今天想在这盖一个楼就盖了,明天觉得要盖更大的,就拆了;今天在这修一条路就修了,明天觉得这需要一个公园,路就拆了。不胜枚举。

    人的认识终归是有限的,一直在进步的,但这一条绝无可能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筑短命的终极借口。小平倡导了摸着石头过河,是允许中国经济发展领域试错的,但这种卓识与宽容绝无可能成为中国城市决策者涂鸦土地的终极武器。有些拆除和大拆大建一旦成为创造GDP的终极武器,短命建筑这种侵蚀社会公众利益、纳税人权利、催生浮躁的毒瘤就更难割除。

    有关部门呼吁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筑质量,把平均寿命30年的建筑提升到100年高寿。然而,社会意识、政府规划、行业监管,缺一不可,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建筑短命问题难道是号召所能解决的?而且,它根本上也不仅是个建筑问题,要想解决先从规划入手。


阅读: 7162 次     2010/4/14 15:44:00


下一篇:向制造业学习上一篇:房价的选择

近期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