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越涨越高,房子似乎也演变成了一场社会狂热。
一家婚介所的数据显示,目前他们会员中的男性,有五成的人是拥有房产的,从相亲成功率来看,有房的比无房的更容易“脱光”,房子似乎已经成为解决单身问题的筹码。另外有调查显示,有67%的受访者坚持“先买房,后结婚”,而已婚族中也有近60%的人是婚前买房,有48%的男性认为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调查还显示,租房结婚最受反对,并且在女性调查者中反对声更为强烈。(据金陵晚报11月6日报道)
近些年来流传的“丈母娘”需求似乎也不再是玩笑。至少,从上述数据上来看,丈母娘”需求已然是一种刚性需要。
有无房不结婚的,自然也有为房离婚的。
另据媒体报道,北京今年离婚率暴增成为社会话题,并由此引发楼市调控造成离婚人数蹿升的讨论。事实上不仅是北京,上海今年也有类似情况,同比40%增幅,前三季数字超过2012全年,前三季登记离婚数44303对已超2012全年的44158对。
2010年和2012年北京曾两度出现离婚率暴增的情况,同期也恰好是北京房价超快速上涨时期。随着2012年下半年房价开始剧烈反弹,北京的同期登记离婚数一下突破万对每季度以上。2013年2月国五条出台后,每季度登记离婚数更猛增至12000对以上。(上述数字均来自民政部门统计,并不包括法院起诉离婚数据)
在今年上半年“国五条”出台前后,同期登记离婚率暴增的现象一样出现在南京。
2013年3月5日,为了赶在政策落地前办好二手房过户,以防夜长梦多,南京二手房过户市场瞬间“饱和”。根据南京住建委的统计,截至下午5点半,收件达1571份,这个登记数是平日近7倍;与此同时,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当天协议离婚的夫妻294对,是平日的两倍。南京市民政局当月核算,国五条出台后离婚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坦白说,这些或多或少都和房子有关。
“国五条”出台前后的全国各地过户潮和“离婚潮”,在通过微博传播开来后,观者也只能为此投去一声声叹息。
社会狂热式的购房潮,自然是有高涨房价“倒逼”的因素。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房价约上涨1.5倍,约为同期消费物价涨幅5倍。考虑统计低估因素,实际房价涨幅应高得多。
但这种狂热本身,也变相的加剧了十年房价狂飙的社会心理恐惧。
以前文所述的“丈母娘”需求或是不买房不结婚为例。比如德国人首次购房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而中国,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却竞相当了房奴。虽然不同国家社会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经济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可以简单的讲,在两国平均首次购房年龄相差十余年前提下,加之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快速城镇化以及众所周知的土地供给障碍,这股狂热便演变成一股几何数量级的需求,进而造就世界罕见的房地产热潮。
房地产市场火爆之下,房子已经“异化”,不仅是人们的居所,更是一种投资产品。如同股票一般,出现恐慌性购买的地方,购买者要的只是未来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对于一个产业来讲,当然只有回归到其原本业态功用,才有告别“狂热”的可能。而在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根据住建部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的解读,最高领导层对房地产的表态可以概括为一是解决住房是长期任务,但是政府需要补位并且防福利陷阱,简而言之住房是民生问题与发展问题。从功用定位出发,显然与房地产裹挟而生的狂热心理也到了退潮的时候。当然这里面所需要的制度层面设计也是毋庸多言。
有一位内地学者在从美国游学归来后曾说,“很多华人学者虽然在常青藤盟校中‘功成名就’,但他们和在国内时一样谈论的还是房子,也许当下的国人生活从灵魂到身体都被有关房子的传统和现实‘绑架’了。”社会狂热式的房子情结之所可怕,或许就是在于一旦你加入其中,之后的人生也随之被它绑架。
文/乐居地产评论员 李申伟
阅读:
6100
次
2013/11/12 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