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元文摘 > 房产文章 > 文章详情

2005年房地产十大地震级事件





 

 

                                便利店 / 搜狐焦点深圳房地产网

 

转眼又是一年,提及2005年的中国楼市,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词——不寻常!市场观望、新盘减少、成交量放缓……众多楼市现象随着新政的影响就此衍生出来。自“国八条”一词成为人们调侃中国楼市的标志后,房价成本公开、期房叫停、商业地产调查等政府新举措的讨论让京城房产市场再掀波澜。岁末,我们综合政策力度、行业关注、百姓利益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四个方面给今年选出的十大代表性事件评定震级。


事件一:期房叫停
震级:10


回顾:815,央行发布《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建议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虽然随后建设部发布声明称短期内不会取消期房预售,但这一提法仍然在消费者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点评:房地产开发贷款额度权限降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门槛提高、停止办理期房转按揭业务……商业银行开始对房地产业金融业务动真格了。这些动作,预示着在经历了“痛苦”的选择之后,银行终于在贷款规模和风险控制之间走出了一步。而央行建议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一旦实施,对房地产商来说将要面临的局面用“强烈地震”一词形容则毫不为过。


事件二:成本公开
震级:9

回顾:7月,福州市物价局在全国率先公布了一份房产内幕的范本商品房成本清单,当即在房地产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但最终福州、浙江、江苏,无一例外的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面临难产

点评:所谓,极力要掩盖的往往就是真相所在。人们期待的是一个有效的商品房价格监督机制的形成。目前房价水平固然是市场双方作用下的产物,但市场中的非理性因素是否被合理的引导呢?在公共信息极度缺失、极不对称的前提下,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充当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如此,一个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测算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各部门信息共享,政府的强力推进更是重中之重。


事件三:网上签约
震级:8

回顾:3月初,北京市建委下发《关于北京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实行网上签约和预售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从315,商品房买卖双方均应按通知规定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系统上进行网上签约和预售登记。

点评:商品房预售信息网上公示与网上签约,一方面为买房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方面也为社会提供了更为真实准确的楼市信息。例如在价格方面,同来自开发商的自报数字相比,由买卖双方共同签订的合同金额当然更令人信服。这样打破了传统楼市信息不对称,使商品房交易更加透明化与公正化。


事件四:6亿骗贷
震级:7

回顾:利用北京一座名为森豪公寓的烂尾楼,房地产公司、律师、银行内部人三方共同导演了一出骗贷6亿元的大案。该公司以开发森豪公寓为名,在签订楼宇按揭贷款合作协议后,又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冒名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共计6.4亿元,虚构销售森豪公寓3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已立案调查,并将涉案关键人物正式逮捕。

点评:随着森豪公寓停工,6.4亿元的贷款已经不可能完璧归赵。此时中国银行在对不良资产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的同时,对经营性分支机构进行合规经营、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予以排查是当务之急,以防范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活动再次发生。


事件五:公司并购
震级:6


回顾:3月,万科集团并购南都子公司,正式涉足浙江地产市场。6月,国美联姻万达,顺驰牵手绿地后,北京本地两家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天鸿集团和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合并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上的超级巨无霸10月,首创置业表示至少有一个项目已经签下了并购协议,其余项目正在最后的谈判之中。

点评:随着楼市调控后续反应逐步呈现,有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选择走向合作或者合并,由此开始了新一轮地产变局。事实上,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正是因为宏观调控的影响,银行借贷政策的调整,使许多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其中包括一些正在积极扩张的大型房地产集团,在运作某些大项目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资金正成为项目开发的“掣肘”。在这种压力下,强强联手,合作开发,能让企业有更多可周转的资金,能最大化企业的赢利能力,更是行业发展成熟的一种表现。

 

 

事件六:清河地王
震级:5

回顾:受北京二环内不再新增住宅用地的限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81进行的清河地块拍卖成为继北京“8·31”政策之后,拍地史上迄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竞拍会上吸引了顺驰、富力、珠江、城建、北辰等业内举足轻重的大地产公司的极大关注。最后,华润以25.65亿元把清河地王纳入旗下。

点评:“8·31”大限后,业内对土地供应保障开始质疑。随着国家整体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使得土地供应量明显下降,由此清河毛纺织厂这一北京土地公开交易市场上的最大地块早早就被许多大牌开发商看好,成为众目睽睽下的“大餐”。而华润以业内认为完全物非所值的价格拿下该地,不仅被同仁看成是不理智的举动,更为其怎样能够实现价值回报而疑惑,最让人为之担忧的是,地价的抬高而导致房价上升的序幕是否就此拉开?


事件七:六大榜单
震级:4

回顾:10月初,胡润的百富榜前百位的富豪中,房地产商占了近五成。而排名前50位的富豪中也有24位涉足房地产领域。两份纳税排行榜中纳税500强鲜见房地产企业,少数几个上榜的著名地产商也都排在300名以外。而在英国人胡润、福布斯和《公益时报》发布的三份慈善家排行榜中,房地产业仍是产生慈善家最多的行业。其中一份榜单,慈善家中有41位主要从事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占上榜总人数的30.4%。而在排名最前的10位慈善家中,有7位主要从事房地产业。

点评:从百富榜到纳税榜,再到慈善榜,一个个“本身不算什么”的榜单因“联手”备受关注。“房企存在严重的财富与纳税不等、房企社会责任心缺失”的说法随之而来,业内人士开口喊“冤”,认为各种纳税标准并不相同,不能仅以一个结果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而慈善榜中的所显示的数据,正是地产“大佬”们回报社会的“证明书”。


事件八:佰家事件
震级:3

回顾:资金链几近断裂,人员大量流失,违规的经营操作……本来仅是中介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但最后却演变成为涉及700余户、金额达300多万元的社会事件。继2003坚石事件之后,北京中介行业的佰家事件再次让房屋中介交易中的风险防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0月底,佰家房地产经纪公司董事长董雪勇出面澄清佰家拖欠房租事件,并向业主道歉,承诺明年6月底之前,全部解决拖欠房屋出租人的租金。

点评:探寻“佰家事件”,我们发现事件产生的原因是租房款或者购房款放入中介公司账户上带来的结果。在北京目前的房屋租赁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介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房屋租赁代理业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佰家”事件不光让消费者又一次警觉中介,更让正规的中介公司脸面无光,只能重整旗鼓,老调重唱“诚信”口号。


事件九:部委调查
震级:2

回顾:6月,商务部宣布首次专项调查全国各地的大型商业地产。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珠江三角洲、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进行;第二阶段在杭州、南京进行。此次活动把资金运营情况与商业设施建设用地的情况作为调查重点。据悉,今年空置面积上升与结构不合理是此次调查表现突出的两大问题。

点评:业内将商业地产喻为“能下蛋的鸡”,要养大这只“鸡”,却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对银行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出现经营差、利润下降,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就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此次商务部牵头开展的调查行动,正是说明了商业地产结构性矛盾已进入国家调控视野;借此提醒银行注意商业地产的贷款风险,在进行商业地产投入时理性分析,减少自身的金融风险。


事件十:荣丰风波
震级:1

回顾:6月,以开发北京第一家4.8米高可加隔层精装小户型项目在业界大赚眼球的荣丰2008楼盘,却因主推的隔层(作为楼板把上下两层分开)发生踏穿事件、多次拖延交房期限而引起几百名业主集体找开发商讨说法的现象。而经过几次集体维权后,部分业主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却收到了退房通知书,也正是退房通知书引来了建委对该事件的关注,担当起业主与开发商的协调人。

点评:买房子,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是家中的头等大事。在买房人与“霸王企业”的博弈中,除了向消协投诉、向媒体反映、拒绝签订协议、寻求法律帮助,当下消费者更加期望政府能作为老百姓的声援力量,适时介入。



阅读: 9499 次     2005/12/17 13:58:00



近期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