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奇/《中国地产》/2007年第12期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就提出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作用,是我们今后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从第一产业脱离,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由于人口的聚集,需要有土地的供应,使得日益增加的城镇人口有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的空间。对于中国而言,人口众多与土地资源短缺,是城镇化的一个基本矛盾。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又要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等农用地,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土地利用而言,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土地资源必须集约和节约利用。这与许多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人口在城镇集聚时,首先解决的是生活用地,其次才是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城镇的经济发展,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各地过多地追求产业开发,建设各类的开发区,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的供应结构和时序失调,布局不合理,造成诸如房价上涨,提高了城镇的门槛,实际上是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城镇化及其用地的现状
新中国以来,我国城镇化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以前),年均只以 0.37个百分点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增幅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199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0.71个百分点。从1990到2000年,年均增加近1个百分点。从2000到2006年,年均增长了1.3个百分点。
从用地来讲,按照国土资源部的口径,2000年末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为59712平方公里,到2006年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为76227平方公里,6年间增加了16515平方公里,增长了28%,而城镇人口增长了26%。人均用地2000年是130平方米,2006年是132平方米。总的来说,用地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从 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对全国9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用地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发现这些城市用地平均每年扩展11平方公里。从统计情况看,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3%,所占耕地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56%。
可见,城镇扩展用地是占用土地及占用耕地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城镇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镇拓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非常尖锐。城镇大都是在地理位置、土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地方也是光、热、水等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特别适宜发展农业,所以城市扩展占地主要是城市周围较好的土地,特别是耕地。一方面要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促进城镇化,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这个矛盾必须是中国城市化长期面对的主要矛盾。
第二,许多地方在进行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不切实际地把城市做大作强,有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倾向。现在有十几个特大城市提出要做成“国际大都市”,有几十个大城市提出要做成“特大城市”,几百个小城市提出要做成“大城市”,大多不切合实际。现在世界上有多少“国际大都市”?连香港都不称自己是国际大都市,而称区域性大都市。为了把城市“做大作强”,许多城市在规划中对城市人口的预测过大,成为虚拟预测,目的是多要用地指标。
第三,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而且粗放。目前我国城镇用地中,有大约8%的土地(约2670平方公里)属于闲置用地,还没有被开发,而低效利用的土地则更多。这个数字是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由地方层层上报出来的,实际的情况肯定比这还要多。
第四,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尤其是居住用地偏小。城市是人口聚集区,应当以生活用地为主,而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偏大。国外城市居住用地一般占到城市用地的45%左右,而我国的城市一般只有20%左右。
第五,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统筹程度低。一般来讲,城镇化土地是集约和节约的,城镇用地扩大,农村建设用地相对减少,建设用地总量趋于平衡。我国的情况是,城镇用地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却没有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扩大速度过快。从2000到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000多万,而村庄用地却增加了4340平方公里,
三、加强土地利用调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共十七大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应当是:控制城镇用地的过快扩张,加强城镇用地的区域调控,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引导城镇内部用地结构调整。
第一,控制城镇用地的过快扩张。合理调控城镇用地增长的规模,防止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超越人口、产业集聚进程,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
第二,加强城镇用地区域调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提高中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优化城市群区域的城镇用地,促进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发挥区域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合理规划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区域的城镇发展用地,促进形成用地少、就业多、产业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第三,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合理制定产业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发展用地,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用地,禁止向淘汰类工业项目供地,重点支持发展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科学配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用地,促进地区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用地综合效益。
第四,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等城镇用地开发模式,优化调整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卫生环保、生态保障等用地的比例,促进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的用地结构的形成,提高城镇用地效率。
只要认真根据中国的国情,研究土地使用政策,该保的保,该压的压,中国城市和住宅可持续发展就能够实现。
阅读:
6986
次
2008/6/10 1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