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房地产动态 > 动态详情

房地产风雨又一年 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回落





(新华社/20061219)

    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备受关注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土地、信贷等房地产行业链条各个环节都一并收紧,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消费者都在博弈激烈的“棋局”中做出了各自的反应。记者为此梳理出十件标志性事件,以期读者能够再次回首这风雨一年。

“国六条”“十五条”出台

  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这六条措施拉开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序幕。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称为9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

上海浦发银行为一人发放住房贷款91笔

  6月,新华社有关报道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陆家嘴支行和卢湾支行,为一位名叫“曲沪平”的人发放住房贷款竟达91笔,金额估计在4亿元。其中32笔陆家嘴支行发放的贷款存在“抵押不实”,涉及金额1.26亿元。银行不得不控制部分房屋的产权,成为“房东”,并委托房屋中介公司出售,以回收“问题贷款”。

中国房地产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完成

  8月7日,万科董事会正式发布《关于再度受让浙江南都、上海南都等公司股权的公告》称:万科集团方面以17.66亿元人民币的总价受让南都集团持有的南都房产集团60%的权益,加上去年双方已转让的股权,万科共拥有了南都房产80%的股份,从而完成了中国房地产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业内专家评价,这是房地产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通过资源整合来渡过危机的一种方法。

“土地财政”走向终结

  9月5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重申了国家严格管理土地的政策。针对各大城市“以地生财”的发展思路,《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将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被视为国家叫停各地“土地财政”的先声。

广州限户型地块拍出17.5亿元的天价

  9月初,广州首块限户型用地金沙洲地块拍出了17.5亿元的天价,成为了广州住宅用地的新地王,同时南京、深圳、珠海等地的限户型地块也都以高价成交。这对于那些盼望通过限户型新政策而获得置业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反差。这种现象的出现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解决要求更高的智慧和制度创新。

是否应该公布房地产成本引发争论

  9月,针对广东省人大代表提出公开房屋成本价的意见,广东省建设厅明确表示: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建设厅的这一说法,立即在社会上引发讨论。一些网民认为,作为消费者,公众有知晓房屋开发成本的权利,政府不能动辄以“商业机密”为由,放弃对楼市的监管权。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表示:“强制公布房地产成本是在制造国耻”,把这一争论引向巅峰。

上海消费者集体退房官司胜诉

  9月底,上海市宝山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允许66名“水岸蓝桥”楼盘的购房者解除购房合同,开发商则应退还房款。这是这是近5年来上海首次出现的退房集体诉讼,几十名购房者宁愿承担3万至4万余元不等的违约赔偿金也要退房,使得开发商面临着收回几十套价格“缩水”的房屋、退还约1.2亿元购房款的巨大压力。这些都如同给发烧的楼市泼上了凉水、敲响了警钟。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回落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回落2.4个百分点。政府有关部门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少数城市住房价格上涨仍然过快,部分调控措施尚没有完全到位,房地产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汤臣一品”天价豪宅风波不断

  自去年以来,地处上海陆家嘴的楼盘“汤臣一品”的出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媒体追踪和人们争议的波澜。它的出世以每平方米11万元的价格刷新了中国豪宅的最高价,跃居中国房价之首。之后,它的“天价”身份受到人们的争议和质疑,引发“整幢收购”“工地着火”“暴利说”“一套未售,无奈全球叫卖”等风波、争议不断。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评论,对“汤臣一品”进行了质疑,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阅读: 7532 次     2006/12/19 8:41:00



近期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