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元文摘 > 房产文章 > 文章详情

再一个主题:房地产企业并购整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规模劣势显然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弥补。另一方面,来自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将影响国内商业地产蜕变的进度。

    “持续宏观调控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势在必行。大范围行业重度结构调整的机会来临,严重分散的行业将进行由分散而集中的并购整合。”对于商业地产的未来走势,中国光彩49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世渝如此表示。

    这个观点在《2006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趋势报告》”)也有所指———尽管宏观环境有待改善,商业地产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居民住宅郊区化推进等有利因素有望激发其发展潜力。

改变中的收购方式

    曾经在短时间内跑马圈地并撒网全国的顺驰最终被迫出让控股权、南都先后通过两次大调整最终退出房地产开发市场,以这两个案例为代表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特点,王世渝认为:大范围的行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即将来临。

    “南都去年把在江苏、上海等地的房地产项目卖给万科其实更多的是资产处置性质,而今年万科收购南都则是南都在公司战略层面的退出。”王世渝指出,并购的方式同样在发生变化。

    “过去开发商之间的并购是以现金交易,如今很少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资金限制,今后会有更多利用股权交易等方式完成。”

并购是商业地产行业重新洗牌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成都的逐步加深,大量商业物业由于开发商资金和运营能力的不足而陷入困境,其中却不乏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开发设计优秀的商业物业。对有实力的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商而言,这些物业的市场价值远高于其收购价格,是难得的市场机会。”

    《趋势报告》同时认为,对于持有这些物业的开发商而言,也可以利用被收购的机会套现离开市场,减少投资损失。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过程,恰恰就是商业地产资源的重新整合。而面对这样的机遇,境外资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坦言,与住宅相比,商业地产应更多地交给市场,适当鼓励外资进入,外资进入会带来很多好处,不仅是资金好处,同时还会带来管理的好处。

    “事实上,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资本中,外资的成分相当低,仅为1%,其他行业这一比例甚至能达到10%左右,但房地产的外资投资回报比其他行业高。”显然,国内房地产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地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呈现升温迹象。

    来自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商用物业交易量的快速扩大,总成交面积达到2519146平方米,与2005年下半年的1925396平方米相比,交易面积超出30.9%,甚至还超过了前两年楼市火爆时期,成为近年来商用物业交易最为活跃的一个半年:2004年下半年这一数字为2322412平方米,2005年上半年则为2151535平方米,均低于今年上半年。

    相应的,2006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商用物业成交总额接近261亿元人民币。开发资本之外,加上销售环节流入的大量资金,已令商业地产渐显“资本洼地”本色。

资金与项目对接断层

    事实上,国内的优秀商业物业正在成为国外基金的重点收购对象。如凯德置地自2005年以来便连续收购中环世贸、北京安贞华联商厦和西环广场等优质商业物业。《趋势报告》同时预测,“由于海外基金收购的商业物业一般要求整体持有,今后国内整体持有的优质商业物业将会获得更多的被收购机会,为开发商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由于外资对商业物业投资的要求向来较高,面对外资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商业地产力量尚未释放,比国外低很多’的观点毫无道理,商业地产风险暗藏。”

    泛华集团副总建筑师樊炎冰透露,商业地产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的风险、选址的风险、招商的风险、设计的风险、工程的风险以及资本运营的风险。

    王世渝坦言,资金链的考验将随之而来,“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相比,不易快速通过零售回笼资金,在时间上而言,可能面临更大的资金回收风险,因此,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出于时间风险考验,会更青睐住宅地产而非商业地产”。

    加拿大亚太国际集团董事陈雄英指出,外资银行对中国国内商业地产放贷的条件也比较苛刻,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提出了三条要求:有独立产权,开发公司在香港上市,同时需要有上市公司提供担保。即使是对目前国内大多数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企业而言,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与港资、外资机构相比,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规模劣势显然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弥补。

    “并购的结果将会使资源向少数企业集中,项目向资金集中,经营向专业团队集中;同时市场也将更加细分,经营链条缩短,风险得到分化,经营压力有望减小;企业的专业化能力也将得到加强。”王世渝认为,这是国内商业地产完成蜕变必经的一个过程。

    “大企业会更强,优质企业也将扩大规模。在成本降低、销售价格降低、行业集中度提高以及品牌价值分化等一系列进步后,整个市场趋向成熟、理性、规范。”

    另一方面,来自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将影响国内商业地产蜕变的进度。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透露,“我想我们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恐怕会在资源节约上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要求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境友好这样的商业地产建设。”

    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联华信托的李晓东坦言,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市场的开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严重失衡,通过直接融资减少成本和相关风险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阅读: 8115 次     2006/11/14 17:45:00



近期热门新闻